设为首页

:::会 员 登 陆:::  
 会员名称  
 会员密码  
 验 证 码   
  

:::超 级 搜 索:::  
 栏  目 
 类  别 
 关 键 词 
 站内搜索   网络搜索
  

:::热门专题TOP10:::  
 将临期第一主日周六晨祷
 献县教区慕道课程内容大纲(六)
 献县教区慕道课程内容大纲(一)
 出谷记(一)
 分辨(二)
 《天主教法典》民事诉讼(4)
 《天主教法典》罪罚总则(1)
 圣玛尔大、圣玛利亚、圣拉匝禄(纪念日)
 祝福仪式经文
 中华真福及殉道弥撒经文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站资料文章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如果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地方,请尽快与本站联系!

 来    源: 天主教沧州教区
 作    者: peter
 发表日期: 2021/6/29 16:30:14
 阅读次数: 0
 文章标题: 伦理生活伦理 → 伦理第一步——思考
 查看权限: 普通专题
 查看方式: 查看:[ 大字 中字 小字 ] [双击滚屏]
 正    文:
伦理第一步——思考
 

(一)伦理学是一个学科

在学校中,我们要学习许多学科或科目。严格来说,每一个学科都和我们生活中的某一方面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有些学科帮助我们改善我们的精神生活,有些学科帮助我们改善我们的物质生活,有些学科使我们认识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环境等等。所有这些学科都有一定的内容和范围,有具体的问题要解答。当我们学习任何学科的时候,我们除了要学习许多基本的知识外,还要学习去掌握研究这些学科的专门方法和途径。

在欧洲中世纪时,人们还未明白宗教和天文学的分别,所以便用了圣经中以地球为中心的观点,去否决了意大利天文学家伽里略的地球绕日而行的地动学说。不是圣经有问题,也不是天文学有问题,问题是在于未能把两者的界限和研究方法划分清楚,以致把神学和自然科学混为一谈。如果掌握不到正确的方法,作何学科都不会迅速发展起来。有些人学了许多年英文,还是半通不通,也不外是因为未能掌握到学习外国语文的正确方法。

伦理课程也是一门学科,有自己的特殊范围和内容,有特别的问题要解答,也有处理这些问题的特殊途径和研究方法。在系统化和科学化研究各种学科之前,有些人曾把巫术混入医学中,把神话混入历史中,或用自己民族的观点去看待全世界的其它民族。但随着各种学科的进步,我们渐渐已掌握到正确的研究方法。例如:在历史学上重视了考古,在自然科学上重视了精细的观察和严格准确的实验,在社会学上采取了调查、统计和验证的方法等。这些正确的方法使到近代的各门学科获得了飞跃的进展。唯独是与人类生活直接有关的伦理学,我们还未找到正确的处理方法,或更好说,还没有找到一个大部分人都认同的处理方法。

在伦理问题上存在着很多差异,正如在历史、化学、社会学等问题上,仍存在着很多差异一样。但历史学家、化学家、社会学家等人,至少已找到了处理这些差异的共同认可的途径和方法。可惜在伦理问题上,人们却仍未同意应该如何去处理和解决伦理问题上的歧见。

伦理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能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能够去独立处理有关伦理的问题。正如任何其它学科,伦理问题也有正确或错误,真或假的答案。但答案的是不是正确,并不是因为课本、老师、或任何人说它是不是正确,而是因为借着课本、老师或其它人的帮助,「学生自己」能够看得出来,答案是不是正确。这是「学生自己的」答案,不是他们覆述别人的,或照抄课本上的答案。

成功的历史教育,是使学生能自己去读历史,能分辨出历史的真伪,吸取历史的教训。成功的伦理教育,也是要使学生能亲自去处理伦理上的问题,懂得在具体的情况下去分辨是非,在必要的时刻,采取适当的行动。

因此,本书的重要内容,不是要列举一大堆伦理的守则或道德的清规出来,而是要指出一条学习伦理的途径,一套研究道德的方法。

研究伦理的最重要条件和方法之一,便是正确的「思考」。

 

(二)逃避思考

伦理是有关人的行为和人类关系的学问,所以和每一个人都有关系。可惜的是,虽然所有人都应该重视伦理,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或不肯循正确的途径,用正确的方法去处理伦理的问题──因为大部分人都不肯去思考、害怕思考或逃避思考。而思考正是伦理的第一步。

在伦理上逃避思考的形式有许多种:

1.权威──有些人在「听命」与「服从」中逃避思考,他们只做权威所赞许的事,或戒绝权威所禁止的事。对他们来说,「服从」在心理上总觉比思考更容易、更轻松。思考是劳心、费神的,还要负起行动的责任。谨遵上司的吩咐,跟随大亚哥的指示,拿起一本万事通或指南式的宝书,去按图索骥便容易多了,不必动脑筋,也不必绞脑汁。与此相反的,是那些凡事必反的人。叫他们做的,他们偏不去做,他们去做一件事,只因为那是被禁止的。他们要显示自己的独立和自主的个性,所以反叛和抗议,便成了他们行动的金科玉律。

听命与抗命,服从和反叛,其实都是一事的两面,都是逃避思考的行为。他们无论是服从或反叛权威,都是没有认真地去思考,他们总不去问:究竟「在这件事上」,「在这个情况下」;我有没有足够的理由去服从或采取反叛的态度?

2.偶像──另一种逃避思考的方式是依附偶像:找一个理想人物去崇拜和模仿。理想人物中最高的典型当然是教主类型的人物,如耶稣、孔子、穆罕默德等;另一些是圣人式的人物,如圣方济、甘地等;还有一些是民族的英雄,如屈原、岳飞、孙中山等;其它的则是伟大的发明家、艺术家和对人类社会有伟大贡献的人。但今日的青少年们所选择的偶像,大抵都不外是影视明星、歌星、球星之类,凡是英俊的、有钱的、「成功」的人,都是许多人崇拜的对象。当然,崇拜英雄和选择偶像本身并无不妥,不妥的地方,是难于选择适当的英雄或偶像,而这种「选择」便要求人懂得去思考和分辨。不经大脑而盲目地崇拜偶像是很危险的。对一些人来说,冷血的杀手也能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希特拉便曾是许多德国人的英雄!杀过许多中国人的日本武士,也曾经是不少日本青年的偶像!

3.「目的」和「意义」──有些人喜欢在口边挂上一些冠冕堂皇的说话,如宇宙的规律」、「人生的目的」、「生命的意义」等。这些说话本身并无不妥,不妥的地方,是说这些话的人多半都不明白这些话的意义,它们只是一些取代人去思考的口头禅,使人以为在满口的「生命意义」之后,自己的一切思、言、行、为,便都已符合生命的规律和要求。我们并非不要谈论生命的目的和意义,而是不能让它们流为老生常谈,或变成空洞无物。我们对每一件事,每一个情况都要认真地思考:它们如果是有意义的,究竟有什么意义?

4.特殊经验──有不少人把是非善恶的标准,去和直觉、经验、「神视」、「良心声音」等连在一起。也有人以为在死生之际,在面对大自然的神奇时,或在某次深刻的宗教或感人的经验中,便可「知道」、「看出」事件的真相;他们不经思考便直接以这些「感觉」、「信念」为是非善恶的标准,这也是逃避思考的形式之一。

良心声音、直觉、特殊的经验等,都有它们本身的价值,但它们不能取代人的思考。良心或信仰的本身也应是合理的,而且也应能经得起理性的考验。用宗教的术语来说,「声音」、「神视」可以来自真神,也可以来自恶魔。不少精神不健全的人,会确信他们是在追随着神的指引,有良心的声音在催迫着他们。美国自七十年代以来蓬勃一时的邪教,无不是自说奉神的旨意,在神的名义下而纷纷兴起的。不能独立思考的人,很易以恶为善,以假当真。丑恶的魔鬼也能成为伪装的天使。

5.口味──有些人对是非善恶之辨并不认真,以为一切都是口味和兴趣的问题,以为伦理就好象吃东西,穿衣服,或酸或甜、或红或绿,只要喜欢,便可悉随尊便。既然口味不必雷同,所以是非也毋需有严格的标准。你问他们「可以做这个吗?」他们会对你笑一笑、耸耸肩,表现出有点无可奈何的诧异,也觉得你实在有太点过认真。有些人也许还会给你说:「这都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原没有什么确定的标准的。」

6.习惯传统──大多数人都按习惯和传统做事,他们很少认真去追问:究竟这些习惯和传统对不对?他们还提出了类似相对论式的说法:「事情是没有绝对的。是非善恶的问题,要看你是生长在什么地方而定。用筷子不一定比用刀叉更文明;男女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也要看你是活在性开放的北欧,或者是活在较保守的中国而定。」这种说话听来似乎很有道理,但这些人忘记了,有些善恶是非的问题,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会变更的。纳粹杀死了六百万犹太人,并不会因为他们深信犹太人该杀而无罪;杀害女婴的行为,也不会因为一个家庭,在重男轻女的歪风下要「传宗接代」,而能成为合法。一个人若因为懒于思考而随从大众去行恶,他仍要为自己在无知状况下所行的恶而负责。

7.其它人──最后一种逃避思考的方式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他们只知穿大家都穿的那种衣服,讲大家都讲的那类说话,做大家都做的那些事。大部分人都会接纳自己群体所采取的那些标准,青少年尤其倾向于和同辈的人同声同气。这种生活方式的「好处」,是可以避免自己在同辈朋友间显得碍眼,更可以省去许多思考和做决定的麻烦。他们固然不必考虑留什么发型,或找寻什么娱乐,就是应否在课室内捣乱的问题,他们也会因为「追随大多数」,而自觉心安理得。

 

(三)思考力投资

以上的七种伦理态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就是把伦理和是非善恶的问题,放在他们的理智、思考和自觉的控制之外。他们去做,不是因为他们能看出或明白一件事的内在意义和价值;不去做,也不是因为他们能看得出不该做的理由。人在科学上已经能把理智的力量发挥到巅峰,但人在自己的具体行为上,却不如在科学上那么的重视运用理智,而把是非善恶的问题,委托在一些外在的因素上。

合乎理性其实就是说要面对一个真实的世界,寻求客观的证据,而不诉之于主观的愿望或虚浮的信念和直觉。

如果一个人在研究自然科学时说:「我才不理会什么证据不证据,我总是觉得太阳是绕着地球而转的。」我们一定会觉得他没有科学的头脑或常识。但我们在伦理问题上却时常会冲口而出:「我喜欢」、「我愿意」、「我认为」、「我希望」等等,言下之意竟然就是:「这便是对了。」科学能够成功,因为有一些像伽里略的人,敢于坚持自己的理性的发现,去和当时整个社会的信念对抗。直到今日,求真仍然是科学的重要任务,思考力也仍然是一切科学家的必要条件。一个在伦理上成熟的人,也应该在自己的每个行为上找到理由,看出价值,而不会单单以别人的看法当作自己的看法,把外在的因素,当作是自己行为的标准。

在伦理上认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思考毕竟是一件困难的工作。柏拉图以为普通人只能明白视觉和听觉所触及的事物;凡是看不到、听不到、触摸不到的,都是难于了解的。「有须的老人」比「无形无相」的天主容易领会多了,许多人也因此只要求别人告诉他应该或不应该做某件事,而不愿意亲自去推敲这件事的意义、价值和是非对错。人宁可不去想它,不去思考。但这是一个训练的问题。受过思考训练,习惯思考的人,慢慢地会觉得思考是有趣的,至少是十分有价值的,也是最能突出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活动。 

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为了帮助同学去思考。如果同学们能重视这些思考力的训练,便会渐渐发觉,自己原来有能力去独立处理有关伦理上是非善恶问题,而且还能分析别人的说话,看出在社会习惯中所包含的是非对错的成分。

思考并不是伦理训练的全部,但却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同学们应重视思考的训练,至少不要把伦理课当作是「闲科」!

 

参考资料

(一)电视的利弊

(二)法古与应变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

(淮南子:泛论训)

(三)每事问

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问难。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凡学问之法,不患无才,难于拒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

(王充:论衡「问孔」)

(四)尽信书不如无书

1.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孟子:尽心下)

2.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

3.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孟子:尽心下)

4.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学规类编)

5.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汇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朱熹:晦翁学案)

(五)养鸟的学问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庄子:至乐)

(六)后息为胜

郑人有相与争年者。一人曰:「吾与尧同年。」其一人曰:「我与黄帝之兄同年。」讼此而不决,以后息者为胜耳。(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七)枯骨复生

(厄则克耳先知书 37:1-10

圣经中的天主是能使人复生,能把新的精神注入颓废了的生命中的天主。今日世界在科学领域中,一日千里,唯独在伦理、在这一门与人的行为和生活有最直接关系的学问上,却好象是跛了、盲了、聋了甚至死了的一样。在未来的世界中,能带给人类真正持久幸福的,将不再是科技,而是哲学、神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及一切直接与「人」有关的学问。使枯骨复生的力量,源于上主的「气息」;使伦理等和人有关的学问复生的力量,却是人的理性,当人的理性能战胜私利和偏见的时候,人类才有「未来」和新生的可能。

(八)西谚精选

We do not live to think, but, on the contrary we think in order that we may succeed in surviving.

生活非为思考,但生存有赖思考。(Jose Ortega  蒂加)


上一篇:没有上一条记录
下一篇:人的合群天性
【公共评论】[目前共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共0条]
 暂 无 相 关 内 容
【相关软件】 [共0个]
 暂 无 相 关 内 容
【相关文章】 [共0篇]
 暂 无 相 关 内 容
【相关教程】 [共1篇]
  伦理第一步——思考
友情链接 | 在线留言 | 网站管理 | 会员注册 
Copyright© 2020-2025 教区数据中心
管理员:Peter 建站时间:2020-01-01
服务信箱:m15720378421@163.com Powered By:xianxia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