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把我搞胡涂了!」
原则1:记住:行动往往「说」得比言语更大声,非语言的沟通比语言的沟通更有力。
「小华,你真把我搞胡涂了!晚上你说你不需要睡多少,但是在早上你却要多睡一点。现在,请你自己决定你到底要睡多少……。你的嘴巴告诉我你的玩具不够,还要再买一个。但是你手做出来的却告诉我,你的玩具太多了,收拾不完。」
丈夫对太太说:「给我弄杯咖啡好吗﹖」
太太的反应可能有四种,每一种都传达了不同的意思:
一、她很乐意、很温柔地给他端来一杯咖啡。
二、她很委婉、很技巧地拒绝:「亲爱的,我站了一整天,如果你能自己去弄一杯,我会很感激。」
三、她很愤怒地端给他一杯咖啡。愤怒也许表现在用力关上门,或让咖啡溅到他身上,或以嘲讽的口吻说:「还要我再为你做些什么吗,亲爱的?」
四、她严词拒绝:「懒骨头,自己去弄!你以为我是你的奴隶,还是什么?」
前两个反应是健康而且建设性的,后两个反应是不健康而且破坏性的。不论答应或拒绝,都有好的方法与坏的方法。因此这位丈夫「是否」得到太太端来咖啡,不及他「如何」得到来得重要。
记着:用行动和语言来表达你好的感觉,但不好的感觉只能用语言表达(不要用行动!)
「你又在挑我毛病了!」
原则2:重要的,就强调;不重要的,就忽略。不要吹毛求疵!
一、吹毛求疵是破坏性的,因为它表现出对人不接受的态度,而且不承认「人是不完美的」,无异歪曲事实。
二、它对吹毛求疵者本身也有害。
三、吹毛求疵并不能达到改变他人行为的效果。
四、吹毛求疵是不好的,因为当你一旦提出真正重要的批评时,别人也不会当真。
五、吹毛求疵最严重的后果,怕是影响孩子或属下的自我观念了。
这被挑剔的一方会这样想:「好啊!既然我怎么做他都不满意,那我还在乎什么呢﹖」于是一个人不在乎,使得另一个人更爱挑毛病,而两人都会变本加厉起来。
★孩子:「妈,我作了一个恶梦,梦见我房间里那些旧窗帘卷起来,变成一个大怪物。」
吹毛求疵的母亲:孩子,你房间的窗帘是新的啊!
善解人意的母亲:孩子,告诉妈你觉得怎么样。
★母亲:我有个好主意!妳为什么不找个同学陪妳到他作事的冰店去看看他﹖
吹毛求疵的女儿:妈,他在杂货店作事,不是冰店!
善解人意的女儿:好啊,这主意不错!我想可以找维基一道去。哦!他是在杂货店作事。
对你认为重要的事情,就用言语和行动清楚表达出来;不重要的事就忽略过去,毕竟人不是十全十美的。不要怕作建设性批评,但是若对琐碎的事情都挑剔,不仅伤了对方,也伤了彼此的感情。
子夏说:「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也有这一层的含义。
「如果没什么好称赞的,叫我如何称赞呢﹖」
原则3:尽可能表达好而确实的沟通。
所谓「好的沟通」,是指尊重他人的价值,鼓励他,使他有勇气与信心。这种沟通尤其有助于小孩自我观念的形成。
★孩子:妈,我可以吃一块饼干吗﹖
消极的母亲:不可以!
积极的母亲:好;但是要吃饱饭才可以。(或者说「好,晚上大家一起吃。」)
★父母:孩子,我们不能让你骑车到那么远的地方去。
消极的孩子:你什么事都不让我做!
积极的孩子:我们可以讨论一下,我可以骑到多远的地方去吗﹖
孩子不是天生就表现好的行为,这需要大人用爱心、细心和耐心去呵护培育。好的行为需要得到赞赏,包括口头的与行动上的,诸如:「做得很好」,「我们很高兴你今天在餐厅的表现」,「你学得真快」等等,都是对孩子有用的赞赏,不论用的是一个微笑、一个赞美的动作,甚至物质上的奖励,每个孩子在表现好的时候,都需要被承认、被接纳。记住:
一、没有一个孩子每天的表现都很坏,只要他一有了好的行为,就称赞他。
二、对一个人的行为要以他过去的表现作基准,只要有进步就称赞,不是要他达到一个既定的标准。
三、有人担心孩子太早得到称赞,就自满自足,不再努力。当然理论上不无可能,但是我们仍然相信,接纳和称赞会使人更努力向上。
如果你对数字感兴趣,那么我告诉你:把称赞对批评的比率保持在百分之八、九十的称赞对百分之一、二十的批评。甚至只要有六十对四十的比率,多少就有助于孩子自我观念的发展,使他觉得自己做得不错,为他人接受并尊重。
称赞孩子的时候要注意,针对具体的行为、表现和进步,不要作一般泛泛的夸奖。
「我知道我也有错,但是……」
原则4:沟通时要清楚、具体。
第一项细则是:表达语意时要说明清楚,也要求对方说明清楚,避免模糊不详。
不要这样说:「我要你今天早一点回家。」因为孩子对「早」的解释可能和你要求的时间不同。最好说:「我希望你今天五点卅分回家,因为……」
同样重要的是,你不要接受对方语意不详的话。
我们最好改用以下语气说话:「从现在起,我要七点半起床。」「我会在明天吃过早餐后整理房间。」「如果我晚了半小时以上回来,会打电话给你。」
原则4的第二项细则是:对你的决定要解释原因。
为了培养孩子适度控制自己,你表现作父母的权威时要把原因解释清楚,不论孩子是否了解或接受。
通常喜欢表现权威的父母最易违反这个原则,他们常说:「我没有时间站在这里跟你争论;我说什么,你就做什么!」
我们是要孩子了解并接受我们的决定的基本原则,好让他们也能自己下决定,发展日后相当重要的内在约束,自己知道的对、错。而且当我们不在时,也能信任孩子。
有些人会敷衍地承认自己的错,但具体攻击他人的短处。我们经常听到:「我知道我也有错,但是……」然后一点一点指出别人的错处,或夸耀自己的长处。
「为什么你从来不作完功课才看电视﹖」
原则5:言辞要切合实际、合理;不歪曲、不夸张。
一、如果你的指责歪曲事实,那么对方不但不承认,还会把重点放在你所指事情的反面。下面有个例子:
★当你对孩子说:「为什么你从来不作完功课才看电视?」这「从来不」三个字就是歪曲事实,孩子会很生气,并举出有那几次他是作完功课才看电视。
★如果妳对丈夫说:「为什么你老是那么晚回来?」或「你要晚一点回来,为什么没有一次打电话说一声?」他会思索有那几次他准时回来,或打过电话回来的,然后反过来指责你,或甚至告诉你数年前的往事:「你不是有一次也不打电话回家吗?」。
二、夸张的指责会带来不良后果,另一个原因是「不公平」。如果你经常夸大其辞,指责对方,那么对方会觉得你是个不公平、不讲理的人,无法和你客观讨论事情。
三、第三个原因是由于引起不公平的感觉,给对方拒绝接受指责并自我改变的借口。他会这样想:「如果妈妈(或爸爸、或配偶)老记得我的坏,不记得我的好,那我干脆不用费力做好了!」
当然,你用合理、实际的方法不见得一定能使对方也合理、实际,也许对方在人际沟通中确有较严重的困扰,不是一时能改正过来。但是你也不要以此作借口,叫自己也不讲理、不实际起来。如果你能以合理、实际、关切的态度和建设性的方法去对待他人,至少不会使你的人际关系恶化。
「我以为你不会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