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美化我们的礼仪
(一)革新后的礼仪
自从楚二礼仪革新以来,教会内仍有部分人士缅怀大公会议之前的礼仪,尤其是弥撒礼仪。以为那时的弥撒礼仪要比今天革新的弥撒严肃壮丽得多。比较起来,新礼弥撒似乎显得“简陋”得多。因而也有许多人把教友最近十数年来不喜欢到教堂参加弥撒的事实归咎于“新礼弥撒”的缺少吸引力。
事实上,在此过渡时期,许多人对新礼尚没有真正的了解与适应,没有进入礼仪的精神。倘若我们都能符合礼仪革新的理想去举行礼仪,相信也会达到严肃壮丽的境界,而能引起教友参与礼仪的兴趣。目前,我们举行弥撒或其他礼仪的态度,可归纳为以下数种:
死守礼规而不敢有所变动。不少神父受到梵二大公会议以前教育的影响,只是遵照礼规的指示,“诵读”礼仪经文,以为只要圣事“有效”,就算达到了举行礼仪的目的。主日我们走进不少的教堂,通常看到的情形,是人手一册“弥撒经文”小册子,在“诵读”或“背诵”经文;少数教堂偶尔也唱一些经歌,只是作为点缀而已。因此,弥撒礼仪给人的印象是呆板、没有生气。
随己所好而妄用自由。新礼规给予主持礼仪者相当多的自由,有些人知如何运用,也有些人近乎妄用,因而导致礼仪的丑化。我曾听到教友在抱怨某神父不穿祭衣,甚而穿短裤、拖鞋举行圣祭!
缺少美的意识。礼仪的美包括许多因素:首先是执行各种礼节的人,包括主礼、辅礼、读经员、歌咏团以及全体参礼的教友,对所举行的礼仪是否了解,执行任务时是否熟练,一举一动是否循规蹈矩,态度是否端庄和谐……这些都会促成或破坏礼仪的美。
其次是礼仪举行的场所。我们的圣堂是否整洁、美观、具有助人祈祷,引人向上的气氛……?这一切都与所举行的礼仪息息相关。还有举行圣礼时所用的一切物品,包括祭服、祭器、圣堂中供奉的圣像、所有的装饰等都能增加礼仪的美。总之,要想美化我们的礼仪,一切与礼仪有关的人、地、事、物都应注意。因此,执行礼仪的人,尤其主礼与司仪都应有对礼仪艺术的基本训练,培养美的意识,而后我们才能有真正的美的礼仪。
(二)礼仪要求美
礼仪行为是我们人类对天主的敬礼或崇拜,但是从另一角度看,礼仪也是天主的言行:天主透过人的言语、标记跟人交往,对人讲话,向人施恩;也可以说,天主藉着礼仪,以圣事的方式继续圣子取人性而降生的奥迹(Mystery of Incarnation)。这也是礼仪的基础。
圣妇取人性、降凡成人的奥迹是救恩史中最伟大,也是最美的事件,因此教会也以庄严、神圣、壮丽的礼仪来庆祝、追念耶稣在世的种种事迹,透过礼仪使过去的伟大史实重现在我人面前,使我们能瞻仰耶稣的美善,并透过耶稣而意识到、体验到天父的美善:美的最后根源。
耶稣诞生在世,接受了人间的各式贫穷,但是并没有接受丑陋。他没有生在大城的脏乱的贫民窟,而是诞生在富有诗意的小城伯利恒;他生活充满自然美的小镇纳匝肋;他在湖边、在鲜花盛开的原野宣讲;他在光辉四射的大博尔山显容。为了举行第一台弥撒(最后晚餐),他让门徒准备“一间在楼上布置好的大厅”(路22:12)。他对爱他的人都表现出一幅和善俊美的面孔,令人喜欢接近。因此,圣奥斯定在注释圣咏44首时称呼耶稣的俊美说:“他在天上俊美,在地上也俊美;他在母亲怀中俊美,在父母手中俊美;他在行奇迹时俊美,在受鞭打时也俊美;他交付灵魂时俊美;复活时俊美;他在十字架上俊美,在墓穴中俊美,在天上俊美。”我们可以加上一句:“他在今天的礼仪中仍然俊美。”我们尽善尽美地举行礼仪,就是在使耶稣俊美的面孔重现在人间,在信德的眼光前。礼仪应该是天主美善的反映,使人透过美的经文、礼节、象征……去瞻仰、去认识、去接近无限完美的天主。
爱美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追求美的境界:从美的事物到美的人性,从物质的美到精神的美。人类宗教的主要目的在发扬真善美圣,无论是天主性的或人性的。因此,每个宗教都与艺术结有密切关系,而有所谓的宗教艺术欧洲艺术的发展几乎都受到宗教,尤其是教会礼仪的极大影响,矗立在各地的大教堂,可以说是礼仪艺术的中心。说明礼仪要求美,要求艺术的服务,以期透过美的礼仪能引导人达到真正的美的人性、美的境界,找到那无限的美--天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