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会 员 登 陆:::  
 会员名称  
 会员密码  
 验 证 码   
  

:::超 级 搜 索:::  
 栏  目 
 类  别 
 关 键 词 
 站内搜索   网络搜索
  

:::热门文章TOP10:::  
 今日省思:圣母无染原罪
 今日省思:权威
 今日省思:悔改
 七克真训(八)
 中华殉道圣人
 献县教区各堂口的来历(待添加)
 今日省思:洗者若翰
 第五届世界穷人日文告
 四个修士
 今日省思:凭坚忍保全灵魂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站资料文章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如果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地方,请尽快与本站联系!

 来    源: 互联网
 作    者: peter
 发表日期: 2021/7/8 10:20:22
 阅读次数: 0
 文章标题: 信仰文摘网文博摘 → 七克真训(五)
 查看权限: 普通文章
 查看方式: 查看:[ 大字 中字 小字 ] [双击滚屏]
 正    文:
七克真训(五)

 含忍以克忿怒第三
何为忿怒呢?答曰:忿怒是报仇恨的本愿。恶言恶语,或咒或骂,口舌争战,心恨失安,都是从忿怒来的。圣经曰:易发忿怒者,必易作恶。圣额我略曰:怒是众恶之门,门闭,诸恶不能入心,众德在心,自然平稳。所以忍德在心,如家长在家,家人自然安静,忍主一去,心就恼,目就睁,舌就动,面就变,手就乱,身就颤,一家都不得平安。
忿怒一起,如小火星一样,若不即时扑灭,房廊屋宇,立时而烬。怒情一动,若不压住,必生大祸,所以多有败家产,失性命,丧灵魂,都因忿恕之故。俗云: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我说:忍得一生之怒,免得永远之忧。
忽然之怒,人所不免,若久怒不改,就是罪了,因怒恨在心,些小事情不顺,就发怒声,就生大气。怒是傲情的枝叶,有傲必有怒,有怒必有傲。傲恶之人,虽在平安之时,心中亦不得平安,良善、谦逊、忍耐之人,虽在患难之时,心中常享安静。
非义之怒,是猛兽之情,猛兽无灵,不能以理压怒情,故不能忍耐祸患,或以毒尾螫之,或以蹄爪伤人,或以牙齿咬人,任意报仇。人乃有灵之物,能通情理,若不以理平怒,惟用仇情报仇,就是如猛兽一样了。猛兽虽怒人,然不怒同类之兽,魔鬼虽伤人,亦不害同类之魔鬼,人怒人,是伤同类之人,所以怒人,比魔鬼、猛兽更凶。
邪魔常找机会害人,他最喜的机会,就是忿怒,如贼要盗人的东西,必在黑夜之时,魔一见人发怒,就来相帮,使人咒骂残伤,害人害己。因人一怒,不止害一人,能害多人,一人怒,必有对头怒,两边一怒,就害了人不少。
昔有一善人,名斯德,有人怒他,放火烧了他的庄稼。旁人报说:某人放火烧了你的庄稼,实是可恶。斯德答曰:我虽受害,不过是外面,他怒我,害在心内,你们可怜我,何不可怜他呢?所以怒者害人,如蜜蜂螫人,人受小痛,他自丧己命。
别人怒你,不过是伤你的外面,一忍就完了,不可以怒报怒,若以怒报怒,是害人上加害人。别人夺你的财帛,不过是减了你的富贵世福,若你以怒报仇,必败坏心德,失灵魂的圣宠,丢天堂的真福。他害你的物,你自害你的灵魂,所以怒人不先害己,不能害人。
圣伯尔纳将死时,徒弟问曰:师何法可能得至圣贤之位?答曰:舍己从人,受害不怒,以德报怨,此乃上法也。
玛加略忿怒,杀一蚊虫,后自责己曰:一蚊虫之害,尚不能忍,焉能忍大苦乎?他就自责自己,脱了衣服,走到山林,任凭蚊虫咬身。旁人问其缘故,答曰:习忍压怒。后到年高有德之时,天主要贬其微傲,忽闻空中有声说:某处有修女二人,你当去看,问其修德之法。玛加略顺命去问,二女答曰:我们二人,同居十五年,没有一念不和,一言不睦。又问何得如此,答曰:怒、争二字,皆因有你我之分,我等既无贪心,又无你我,自然没有怒、争二字。
最能昏人之心者,莫过于忿怒。人虽聪明一时,发怒就糊涂了,所以凡要决断各样事情,所最当怕者,有两样:一是暴燥,一是忿怒。西国风俗,凡官发怒之时,不能定犯人之刑。国王斐理伯忽怒一大臣,就定了死罪,臣心不服曰:该用别官再审我。王更怒曰:还有谁在我以上者,可审你呢?答曰:今王动怒,更有比王不动怒者,可能审我。后来王怒渐平,从新再审,才知大臣无罪。
忿怒,是一时的癫狂,或酒醉而狂,或忿怒而狂,同是一样。狂人、醉人,言语行为必有差错,所以不可相同办事之人,有三样:一色贪,二酒醉,三忿怒。怒时所作之事,怒消了必定后悔,所以怒的时候,不可言语行事,亦不可责所怒之人,只当自己禁止怒情。如行船一样,风逆不行,风顺才走,方可放心无险,若人风起的时候,要言语行事,必有差错,待怒息浪平,作事才妥。故此怒时,单要治己,不要治人,行事只可缓,不可急。亚立山性燥易怒,亚利斯多劝责曰:凡发怒时,先看圣书几编,然后言语行事,自然无错。
别病发后,皆能用药,惟怒病不然,未怒之时,先用药防备。昔有一贤人,其友送他多多玻璃水晶的器皿,贤人厚谢此友,待他走后,就把器皿摆开,都看了一看,命人尽行打碎。别人见之可惜,问其缘故,答曰:此物虽美,然我性燥易怒,若别人偶然失手,打碎一个,必惹我劲怒,不如我自己都打破了,以绝怒根,免得动怒害我,我怒害人。
昔有一宠臣名薄量,国王爱之甚厚。一日国王在外散游,走至臣家,宠臣甚喜,大席款待,所用的器皿,尽是玻璃宝物。仆人偶然失手,打破一个,宠臣大怒,命人捆其手足,抛在鱼池浸死。此人幸得脱身,奔到国王前,跪叩求救。国王手拿树枝,将桌上宝器一一打碎,责臣曰:天主生万物为人,不拘大小尊卑,都是天主之人,非世上物可比。你爱物在人之上,不知轻重,今我打破你的宝器,以填鱼池,保人生命,绝你怒根,实为良医,免你害己害人。
有人问曰:忿怒是罪,所以无时可发?答曰:有时可发。善人怒人之罪,不恨罪人,罪改了,怒也消了。圣基所曰:不当怒而怒,就是罪,当怒而不怒,是懦弱而无刚。若见下人犯罪,上人不责不怒,使其改过,不免有罪,若怒之太过,责之太甚,亦不免有罪。所以只当怒其罪,不当恨其人,下人一改过,就不可怒了。如良医一样,怒人之病,不恨病人,所以用法子治好他的病。善人怒人之恶,不恨恶人,所以去他的恶。
你遇难不能忍受,虽行人善事,都无益,所以若你怀着怒人的心,奉事天主虽厚,天主必恶你。圣经曰:你待人如何,天主待你亦然。又曰:你作祭献之时,偶然想起有恨你的人,你先当去和睦人,后来献礼,天主才受。又曰:你不赦人,主不赦你。所以你怒人,天主必怒你。
功德的大小,看事情的难易,事情越难,行之功德越大,事情越易,行之功德越小。别人恨你,你爱他狠难,若能为主恕仇加爱,功德必大。小火不能化坚铁,只能烧微物,小爱不能爱仇人,只能爱朋友。别人爱你,你爱他,有何功劳?不但你能够,恶人都能发这样的爱,彼此受报,不能得天主之报。若你能真心爱仇,才可望天主之大报。
我等之仇有两样:人是一仇,魔是一仇。人仇当爱,魔仇当恨。人仇不过害你的肉身,魔仇害你的灵魂。若你以恨报仇人,魔就以恨报你,你就不能战胜魔诱,若你以爱报仇人,你就压伏了邪魔,因邪魔所最恶最怕者,就是真心爱仇之德。所以说,能以力报仇者,而不报,反以爱化仇,此人之功德荣光,万倍超过以力伏仇之光荣,又大乐天主之心。达未圣王,屡受仇人之害,多次能够以力压仇,反以爱以恩加之,故天主赞美他说,达未之心,甚合我心也。圣经上天主对人曰:尔等不可报仇,但报仇在我。所以如今你有仇人,不可以恨报仇,当为天主宽恕仇人,后来自有一日,天主替你报仇。
凡人要改恶迁善者,首当认识己过,认识己过,方能改过,但人之偏爱,昏迷人心,使人不能自知己过,反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又大罪看为小罪,小罪看为大罪。有何善法得识己过呢?答曰:怕你之人,不敢言你之过,巧言令色者,不肯责你之过,只有仇恨你的人,才直言你的过错。所以说,仇人助我知过得改,假友帮我掩过增恶,仇人可爱乎?可恶乎?
有一国王之公主,名依撒伯尔,一日跪在天主台前,诚心祈祷曰:主,某人害我,求主宽赦他,又以恩报仇。忽闻有声音答曰:你一生行的善功,未曾感动天主之心,今日为此爱仇之心,天主赦你一生的罪过。
依西巴尼亚国,有一恶人,杀了一寡妇之子。差役将要拿他,寡妇知道此人藏身之所,特送他马一匹,银子多两,叫他快快躲避,此人果然逃脱远避,得了生命。忽然寡妇之子,显见母亲,身发大光,曰:我死后有多罪过,未曾补赎,该受多年炼苦,幸得母亲以恩报害,以爱报仇,动天主之心,就免了我的炼苦,今已升天,永享真福,此恩万倍超过你生我养我之恩。圣奥斯定曰:以恨报仇者,自关天国之门,虽大声祈主,不能通达天主之耳。以恨报仇,仇恨日增,害己又害人,以爱报仇者,化仇为友,救己以教人。
有一恶人,常毁谤斐理伯国王,臣子请王杀之,王曰:不可。后命人叫此人到王前,王善言安慰他,又送与他金银宝物,又嘱咐他说,你后来再不可骂我。此人出朝,各处赞王之德,时时不绝。过了几日,国王问臣曰:前日骂我之恶人,今日言我如何呢?答曰:今日此人,时时处处赞扬王德。国王笑说:我如良医,你等要我以怒报仇,吾以忍化仇为友。设马踢我,我也踢他,与马无有分别,先只一马,后有两马。小人怒我咒我,我亦咒他,与小人一样,先只一个小人,后有两个小人。所以说,以怒胜仇,罪人之胜也,以忍以爱胜仇,圣人之胜也。
昔有一人,要杀己仇,但寻之不得。在大瞻礼日,进堂求主,偶遇仇人在堂,就想用刀杀之。忽又自己思想曰:今日大瞻礼,人人都进堂悔罪求赦,单我一人进堂报仇,得罪天主,此事万万不可。立刻请仇人同跪圣台前,发誓曰:自今以后,为爱天主之故,再不记我之仇。二人同忘前仇,都跪在苦像前,痛哭悲号,主像忽伸下两手,抱着此二人,众人亲见此圣迹,方知天主最重爱仇之德。


论以忍胜难
忍德,乃善人的兵器,能当世患,胜邪魔,攻私欲,保诸德,防怒恨,禁恶言,阻偏情,保安静,解忧闷,压富人之放纵,振贫人之失望,使高位者自谦,使受难者有勇,使守贞者得恒久,使学文者得精微,人得罪我,使我能宽恕,我得罪人,使我能求恕,这些都是忍德的好处。人没有忍德,不能成一事,不能修一德,不能得天堂之福。
世上之凶恶,忍德能转凶为吉,凡世人所贱所怕者,忍德能变为可贵可爱。世人所憎恶者,莫过于贫病、患难、耻辱、损失,有忍德之人,能甘心乐受,以补前罪,以增德行,能受天国之爱,世间最贵之宝,可此忍德之价么?所以有忍德之人,受侮辱,得光荣,受微贱,得尊贵,受卑下,得上升,受肉身之贫穷,得灵魂的饱足,受致命之苦,得快到天堂之岸,如船在海中,风越大,走得越快,到岸越早。
忍德能保诸德,防诸恶。圣经曰:你要奉事天主,当常怀敬畏之心,当预备抵挡诱感。人要修德,必有三仇的阻挡,如世俗的讥笑,肉情的扰乱,邪魔的攻战,若无忍德挡三仇,必不能成功。圣额我略曰:无忍德者行善,如卒在战场无兵器,不免受伤。
遇难舍命者多,遇难能忍者少,用力伏人者多,用忍伏己者少,所以一忍之勇,胜万人之勇,伏一己之荣,超过伏万人万国之荣,忍一小难之功,胜行大事之功。
不拘何人,别人都能胜他,惟有忍德之人,无人能胜他。以勇力兵甲,同人争斗,胜败难定,以忍相争,得胜已定。有忍之人,你能加他的患难,不能强他犯罪,你能灭他的肉身,不能灭他的仁义,你能使他受疼痛,不能便他发忿怒,你能夺他的世乐,不能夺他的心乐,所以真忍德之人,天下无人可胜他,他虽无兵甲,能胜万兵,他虽一人,能胜万人。圣经曰:勇人之力,不如忍德之力。勇人能以力伏人,不能以德伏已,能胜一国,不能忍一言,能胜多人,不能胜自己的私欲,勇力又焉能比忍德之力耶?忍德之人,先以德胜己,胜了己,无人能伏他。所以说胜己者,不但能伏人,还能伏魔鬼。昔有一贤士,魔狠怕他,旁人问其缘故,答曰:因自修道以来,不使怒情存心而已。
圣味增德事主最诚,国王强他背教,圣人曰:天地之间,至尊者,是天主。尔所敬者,是邪神,焉能弃正从邪耶?国王曰:若你从我,必得高位厚赏,否则必杀你。圣人坚心不从,王用各刑重罚,圣人欣然乐受,不发哀声,又对王曰:你刑虽苦,若为天主而受,不但不以为苦,反以为乐,能苦我之身,不能变我之心。你看国王以苦伏圣人,圣人以忍胜恶王。以忍当苦难,不但能轻苦难,反增功德,以怒当苦难,不但不减苦,反苦上加苦,且增罪。恶世上各般的苦难,都是天主罚我等之罪,以怒受苦增罪,更招天主之罚,以忍受苦赎罪,必动天主之慈心,赦我等之罪,免我等之苦,所以世上的真患,就是罪恶。色溺加曰:君子受人之辱,不以为辱,惟以罪恶为辱。
修德有三等:一,起初修德者;二,修德以至半涂者;三,修德以至圣人之位者。忍者亦有三等:一、遇难勉强忍受者;二,遇难乐受者;三,望愿受苦而不离者。有此第三等之忍德,虽居世上实系天堂之人。
有人问曰:凡有忍德,必有大量,何以知之。答曰:平心受难,欢容受辱,甘心受苦,此三样,非大量者不能,小人妇女不然,些微苦难到身,就忿怒暴怨。
天主有无限之量,所以有无限之忍,无限之容人犯重罪,天主能罚而不罚,反容他改过,因赏人之福,是天主之本性,所以人越有大量大忍,越像天主,就是天主之人。你看太阳有无限之光,能照无限之地,云雾不能掩其光,风雨不能损其明,数千年以来,没有一毫的改变,有大容德之人,亦是如比,事虽有变,心不变,世有乱,心不乱,世有患,心不患,没有一时不安隐,如真金入火,越炼越精。无容德之小人则不然,忽然怒,忽然喜,一时忧,一时乐,随事而变,如树在高山,随风摇动,不得一时的安稳。所以有容德之人,一心治万事,小人之量,多事乱一心。
别人用恶言咒骂你,他就犯了罪,你一骂他,亦是犯罪,为何你要效他犯罪呢?所以受人侮辱之事,只当忍耐宽恕,不可以辱报辱,不然,先只一人犯罪,后你又同他犯罪。受苦辱,不是真德,忍受苦辱,才是真德,所以不看你受什么苦,只看你怎么样受。平时不见圣贤的地位,受苦时才见圣贤的身分,所以外貌忍受,心中怒恨,不算是忍德,无力报仇,无奈何忍耐,还存报仇之心,就有报仇之罪。要得忍受别人的毛病,该想自己有多多的毛病,要别人忍受,你自己想改你的毛病,还不能改,如何要别人如你的意思改毛病呢?所以各有各的毛病,彼此都要忍耐。
受辱者,口不言,色不变,心不动,才算真大忍德,不然,不算大忍德。再者圣经曰:和颜之面,良善之言,能化怒人之心。昔有一修士,与门徒同行,路途失迷,走到别人田中,田主大怒,骂曰:你等不怕天主之人,走路踏坏人的庄稼,可算得修道之人么?修士答曰:你言之有理,真修道者,必不作此错事。今我等无奈已错,只求你宽恕。田主一听此良善之言,就认错求恕,后弃了田业,亦随从修道。圣经又曰:怒者生事,忍者息事。俗云:柔能克刚。又一贤人,名苏锁,有一暴人,无故咒骂贤人,贤人躲避不答。忽来一天神向他说,单躲避不够,当跪求宽恕,方算真忍。贤人果然听命,跪求暴人宽恕,暴人立刻动了心,反求贤人宽恕。贤者以躲避之忍,不能化暴者之心,以求赦之忍,就化他的心,使他自认己过,悔改求赦。
苦难不拘大小,或由人来,或由物来,都从天主而来。圣贤明此道理,遇着苦难,不看由人由物,不问有故无故,只想苦难来的根子,就甘心能忍。你受别人之害,若你单看害你之人,你必定说:我没有得罪他,他无故害我。这样思想,自然难忍,若你想这个苦,是从天主来的,难道你能够说你未曾得罪天主么?你的思言行为,常常得罪天主狠多,既得罪了天主,就该受苦,今苦到了身上,为何不受呢?所以受苦之时,一心想自己所犯之罪,必然容易受。昔有一小人,毁谤贤人之过,旁人告诉他说:某人毁谤你。贤人答曰:我还有别的大罪,他未曾知道,他说我有一分丑,我还想我有十分丑。贤者多落陡曰:人受苦的时候,若不自责恕人,难修忍德,难保身安。昔一贤者,受人辱骂,觉心难过,就自责曰:我心中难过,不是别人辱我太过,但是我的忍德太小,若有大忍德,必定能甘受此一言之辱。
上古若伯圣人,尊高富厚,当时无比,忽遭大患,田地家业,都被恶人占去,七子三女,一日尽亡,又身染大癞。昔所相交之朋友,不但不安慰圣人,反责他是大罪人,该受此罚。圣人到此地位,安心乐受,面不显忧色,口不出怨声,且自责曰:我赤身出母胎,今亦当赤身入坟墓。我之富厚,是天主所赏,今天主收去,总由天主圣意。我或生或死,永远当赞美天主。他的妻子诱感他说,你苦已到此地位,你还这样老实,赞美天主,还不怨恨早死么?答曰:你是疯狂之人,天主赏福,你就乐受,赏苦,你就暴怨,岂有此理么?圣人受此大苦十四年,总没有怨主怨人之意。后来天主又加倍,还了他的家业,又赐他生了七子三女。你要知道天主,如若伯圣人,不是为罚他的罪过,因圣人一生老实,奉事天主,大概未曾犯过大罪,是为加他的功劳,显他的忍德,作万世的表样。所以说德不以苦试,不显其善表,香不用火烧,不发其香味。
圣奥思定曰:天主或赏你苦,或赏你安,安时你就乐,苦时你就忧,这算是喜天主的仁慈,不喜天主的公义。你要天主听你的命,不愿听天主之命,算得是奉事天主么?
昔有一人,遭了患难,不愿忍受,一贤士劝他,为主甘受其苦,他答曰:若我有罪,当甘心忍受此苦,我并无罪,受此患难,自然不服。贤者答曰:贼盗犯法受杀,善人无罪受刑,你愿效法那一个呢?圣经曰:犯罪受刑,作恶受害,无有功劳,惟行善受苦,修德受谤,又甘心乐受,才有大功。所以要知道人忍受患难的功劳,不问他受的是什么患难,只当问他:为什么缘故受呢?圣经曰:为义而被窘难者,乃真福,为其已得天上国也。所以圣贤为保信德之故,情愿舍生致命,受千般之苦,不以为辱,反以为荣。耶稣与宗徒曰:尔等在世,倘为我受人咒辱、残害、妄证,乃真福。受苦时,可喜悦,因身后必得天国大报。
贪乐恶苦,世人之常情,所以要修忍德者,必须平时操习预备,否则患难到身,不能甘忍。故此修德之士,每日早辰起来就预备曰:今日定不得有侮我慢我辱我者,或遇不顺之事,定要忍耐。这是患难未到,先以忍灭患难,患难到了,自然甘受。
你受患难的时候,若你单想世上有福的人,自然难忍,若你想世上比你更苦的人,自然容易忍受。贤者作一比方说:百兽之中,独兔子胆小。一日众兔齐到一处商议,说我们算是小兽,各样都害我们,人拿我们,狗咬我们,狼吃我们,鹰抓我们,无一时得安,不如早死更好。商议定了,都要一齐投水浸死,走到水边,水边有多多虾蟆,见兔子来了,都害怕,都跳在水内。前头的兔子,见虾蟆都下了水,就转身向后头的兔子说:我们不要死,我们虽小,还有比我们更小的,你看虾蟆都怕我们,见了我们都躲了,我们虽不在上,亦不在下,为何要早死呢?
有一小人,毁谤修士曰:为何你这样修德,奉事天主呢?答曰:我用心修德,为忍耐小人的毁谤,免得动心发怒。又一小人,辱骂一大德之人,他对曰:你之恶言,助我忍德之功,实系大宝,重价买之不得,你今白白的送我,可幸可喜。


论窘难为德有益
有人问曰:按中国经书说,天道福善祸淫。又曰:上帝无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所以为善得福,为恶得祸,是一定之理。今我细查世上之事,与书上之言,大不相同,常见善人受苦,恶人享福,如此颠倒错乱,增君子的疑惑,启小人之侥幸,为何天主待人不公呢?答曰:为善得福,为恶得祸,必是一定之理,如何说得天主不公呢?论人之真善真恶,谁能决断,思言行为,都合天主的诫命,才算真善,若有些微不顺的缺欠,算不得真善。作善要齐全,作不善只要一恶,世上那有全善无缺欠之人么?所以有许多的事情,我们看为善事,定不得天主看为恶事,因我们只看得人之外面,不知道人的心思,天主不然,不但看人的外貌,且又知道人的心思。再者,人虽至恶,必有小善,小善该得小报,世上的荣华富贵,算不得真福,因不能长享,虽享至百年,一死就完了,天主如今用此暂世的小福,报恶人之小善,身后用地狱的永苦,罚恶人之重罪,岂不是天主之公义么?人虽至善,必有小过,小过该受小罚,今世的患难,算不得重罚,虽受至百年,一死就完了,天主用暂世的小罚,罚善人之小过,身后用天堂之福,赏善人之功德,岂不是天主之公义么?愚人不明赏罚之公义,不知祸福的真假,妄怨天主不公。世间之事有三样:一,真福;二,真祸;三,非福非祸。人在生行善事主,死得真福。人在生为恶忘主,死得真祸。非福非祸,就是世上的富贵贫贱,善人用富贵以修德事主,周济穷人,这是用世间的非福,得身后的真福。善人受贫穷,安顺主命,无暴无怨,自谦认罪,这是甘受世间之非祸,得身后之真福。恶人以富贵作恶,骄奢淫佚,尊己贱人,这是以世间的非福,换身后的真祸。恶人受贫穷,怨主怨人,不顾廉耻,无所不为,这是用世间的非祸,换身后的真祸。所以世物如梯,善用上升,恶用下堕。
凡人要得天堂真福,该顺主命,如病人想病好,该听医生之命。医生细查病势,或用苦药,或用甘药,病人不能自定,惟听医生之命服药,否则不得病好。我们要得天国之福,要明得福之道,或用苦难,或用安乐,不敢自定,惟顺主命而已。天主赏我们今世有乐,该善用事,主赏我们今世有苦,该乐受顺命,否则不得天堂真福。从来真心修德者,无不是以轻慢世福,爱受世苦,才成了圣人,得了真福。从来犯罪之人,无不以贪世福,恶世苦,作了无穷大罪,招了永苦。所以说,苦中保德者众,乐中守德者稀。
善人在世受苦,是天主爱他的凭据。圣经上天主曰:我责我所爱之人,如善父教子一样。望子日后成大器,必以严厉教之,总不许子怠惰放肆,偶有过犯,必严责之,若责后不改,必用大刑以罚之,善父这样教子,谁敢说他不是爱子么?俗云:严父养好子,慈母教坏儿。所以天主苦善人,非是不爱,但有多多的好意思为善人:一,试其德;二,加其忍耐之功;三,显其真德为世人之表;四,败其傲情;五,使他知世上非安乐之所,愿早离世而归天国本乡。善人知天主圣意,受苦不但不忧,反以为乐,一日不苦,就生害怕,恐受天主所弃者。不观养牲口者乎?先用好食喂肥,后才杀之。天主待恶人亦然也。
愚人不知天主之意,见恶人福寿康宁,就说天主不公,见善人贫穷夭亡,就说天主薄情,却不知世福与天福,不能全享。天主要报善人厚福于天,必要薄今福于世,如医治病,见病人实患死症,不必强他服药忌口,若病有救,必令他忌口,又要他服苦药。再者,玉不琢不成器,铁不磨不去锈,功无劳不立,德无苦不修,罪无患不能赎,善人不受窘难,不能成天堂的美器。圣奥斯定曰:世苦,乃天福之价,无价不能买物,无苦而欲得天国,有是理乎?
善人在世虽苦,亦不能常苦,肉身虽苦,心望天福之报,必有神乐。恶人在世虽乐,亦不能全乐,肉身虽乐,心中忧闷之苦,屈指难尽。所以善人苦中有乐,恶人乐中有苦。
昔一贤者出外,见一大德之人,在野地被狮子咬死,无人收葬,后又见恶人死后,殓葬丰厚,贤者心疑曰:那善人一生修德,不得福终,此恶人一生作恶,反有厚葬,若天主不明示此故,我不能免疑。忽来一天神对他曰:此人虽恶,但有微善,天主用此世福报他的微善,他的灵魂,今在地狱受永远之苦。那善者虽善,但有小过,天主用此凶死,罚他的小过,他的灵魂今在天堂,享无穷之福。你自今以后,不可妄疑天主待人之情,凡天主深奥之理,只可信,不可疑。圣盎博罗削走到一富贵人家,主人在圣人前自夸曰:我一生安乐,总无忧患。圣人闻之,向徒弟曰:此人一生安乐,没有苦患,恐系天主所弃者,将要罚之,我等当快快出去,以免同他受患。圣人走出,不过百步,忽然地裂大口,将富人房屋,同物一齐吞下。所以眼前之乐,招后世之苦。


论息怒之法
一,谦让。人怒你,你以怒报,必增他的怒,如火一样,加柴则盛,去柴则熄;又如二物相撞,一硬一软,彼此无伤,若二物都是硬器,彼此受伤。人忿怒你,你以谦逊让他,就彼此无伤,若以怒报怒,彼此受伤。二,想忿怒之害。怒是众德之病,一发忿怒,良善、谦逊、仁爱、和睦等德,都全灭了,脱了人的本性,穿着猛兽的恶性,使圣神远离,邪魔进心。三,想怒人之丑。人是天主的美像,忿怒削人之美像,印上邪魔的丑容。一发忿怒,形容大改,目昏面黄,嘴唇打颤,咬牙切齿,筋暴发竖,撑拳蹬脚,口沫外喷,言如恶犬伤人,手如恶鹰抓鸟,体怔气齁,通身都显怒形,丑哉,陋哉。四,想怒之罚。主曰,审判末日,严审怒人之恶。又曰:良善者,乃真福,为其将得安乐。可知忿怒者,乃真祸,为其将得永祸。所以人平时,该常想此四端道理,到了怒情将发之时,自然能压住。再者,忿怒不但伤人灵魂,况且伤害肉身不少,多人之病,都是从怒气而生,受风寒暑湿而死者多,恐怒气伤肝而死者更多。你看各府州县衙门内之犯人,坐监者,带枷锁者,受酷刑者,你问他是何缘故,到此地位呢?十有九个必答曰:忍不得一口之气,招了百日之忧。有忍者不然,上和于主,心安神乐,下和于人,无忧无惧,无时不乐,无处不安也。


上一篇:七克真训(六)
下一篇:七克真训(四)
【公共评论】[目前共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共0条]
 暂 无 相 关 内 容
【相关软件】 [共0个]
 暂 无 相 关 内 容
【相关文章】 [共1篇]
  七克真训(五)
【相关教程】 [共0篇]
 暂 无 相 关 内 容
友情链接 | 在线留言 | 网站管理 | 会员注册 
Copyright© 2020-2025 教区数据中心
管理员:Peter 建站时间:2020-01-01
服务信箱:m15720378421@163.com Powered By:xianxia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