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滩上螃蟹妈妈领着几个小螃蟹在散步,螃蟹妈妈看着小螃蟹们走路的样子很不满意,便对小螃蟹们说,看你们走路的样子多么难看!”来,跟妈妈学,要直着走,不要横着走。说着便带头在前面走起来,一边走还一边喊口号,直着走,直着走。小螃蟹们跟在妈妈后面喊着口号走起来,直着走,直着走。乌龟在一边看一对喊着口号横行霸道的螃蟹队伍,笑着摇着头说:“哎!上梁不正,下梁歪”。
在今天的福音上,耶稣对门徒讲了这个比喻说:“瞎子怎能给瞎子领路呢?两个人不都要跌在坑里吗?学生不能高过老师:凡是学成的,也不过和老师一样。为什么祢看得见祢弟兄眼中的木屑,而不觉察你眼中的大梁呢?你看不见自己眼中的大梁,怎能对你的弟兄说:‘弟兄,让我取出你眼中的木屑’呢?伪君子啊!先取出你眼中的大梁,然后才能看得清楚,以便取出你弟兄眼中的木屑。
人们很喜欢批评别人或用自己的眼光去判断别人,因为我们通常会觉得自己的观念、思想或生活方式是属于“正常”或“正确”的,从而在其他人身上找出与自己不同的地方,然后加以指责。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是优越的,别人不如我们。因此当我们要改正他人时,必先要改正自己,然后再用爱的方法去引导他人。
现在人们提倡“亮点思维”,就是不但看到别人的缺点,更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亮点,然后加以引导,使人接受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学校里看见两个小孩打架,他立刻上前制止,然后对打人的小孩说放学后到办公室等他。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办公室,看到那个小孩战战兢兢地站在那。
这时,他从口袋里拿出一颗糖递给小孩,说:“这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按时到了,很守时。”
小孩还没来得及把糖放口袋里,陶行知又把第二颗糖递给了小孩,说:“这也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刻就停住了,说明你懂得尊敬师长。”
接着,陶行知又拿出一颗糖,说: “我刚才调查过了,你打他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个叫见义勇为,也值得表扬。”
小孩接过糖后懵了,难道今天打对了?
陶行知接着说:“我问你,当时除了揍他之外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小孩说:“我当时可以不揍他的,把他们拉开就好了,这事是我不对,以后不会再这么冲动了。”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拿出了最后一颗糖: “你能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很好,我再奖励你一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虽然孩子打架了,但他的身上并非没有可取之处。
因此,陶行知在明知这个孩子打人的情况下,依然在寻找他身上的优点,最终循循善诱,让孩子自己意识到了错误。 |